我与一中的两次相遇
宋骄阳
今年是通山一中的八十华诞,我非常荣幸,在我的人生道路上,与通山一中有过两次相遇!
一、学习
第一次是在1981年秋,我初中毕业后,既被通山一中录取,又作为首届初中毕业升中专的待录生,在家里等通知。9月1日,父母亲和我都很纠结。是去通山一中报到呢,还是继续在家等中专的通知书呢?去一中报到了,如果中专通知书来了,岂不要浪费报到费用。不去一中报到,万一没有被中专录取,肯定会耽误高中课程。商量再三,父母决定,还是先去一中报到上学。父母通过熟人,将我安顿在况治国老师班里。况老师帮我跟学校协调好,暂时不办理入学交费手续,待中专录取问题见分晓后再说。这样,我在况老师班上学习两个星期,做了两个星期的通山一中学生。
语文课是贺志南老师教的,学了两篇课文。贺老师讲朱自清《荷塘月色》,讲得绘声绘色,惟妙惟肖。况老师讲的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》,让我了解到哲学、世界观、方法论等概念。其他的课任老师都不记得了,但我记得物理老师曾在班讲过:中考能考上通山一中,不算什么。三年后,能考上大学才是佼佼者。
那两周,是我作为一个懵懂少年,进入通山优秀人才的摇篮,通山人求学修身的殿堂——通山一中,认真学习,并决心考个好大学的两周。两周,十几天,时间很短,但在我人生道路上,是一段幸福而又甜蜜的回忆。虽然我没有通山一中毕业证,但我终究在通山一中读过书。虽然当年班上的同学都还没来得及认熟,但多年以后,很多况老师的那届学生,都认我是他们的同学。最有意思的是,现在在县公安局工作的徐声相警官,还记得他跟我是同桌……
二、学习
第二次相遇是2004年4月至2006年3月,我在通山一中担任了两年校长。这个两年,通山一中,实现了从老校区向新校区的搬迁!学校占地由40多亩到350亩,建筑面积由2万多平方到8万多平方。新校区从2003年动议、征地……,到2005年下学期实现整体搬迁。本来,这是通山一中史上,应该大书特书的一件大事喜事。但因在建新校的方式和投入、新校建成后的归属和运行等问题上,通山一中绝大多数教职工与时任的某些县领导有严重分歧,导致通山一中的教职工并未从学校搬迁中,感受到欣喜和自豪,反而为通山一中的前途命运感到忧虑和迷茫。我作为校长,既不能违背县领导的意图,又要保持教职工团队的稳定,还要受到所谓的"新校投资方"的掣肘,每天过着"三夹板"煎熬的日子。尽管如此,我仍然秉持良知和道义,尽力维护学校和教职工的长远利益。
现在,回忆起来,虽然在教育教学上没有什么建树,值得欣慰的也有三小点:一是聘请外教在双休日,来学校同学生用英语交流,让山里的孩子听到正宗的英语口语。当时,通山一中学生学英语的兴趣空前高涨。二是大批引进应届大学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。在学校搬迁、合作办学的背景下,通山一中不少骨干教师在2004年另谋出路去了。2005年上半年,我推动县政府和教育领导同意,一口气从湖北大学,湖北师范学院等高校招了近60名大学生。现在都已成长为通山一中的骨干教师。刘知真,当年拿着湖北大学毕业证和英语六级证书,到我办公室自荐。我确认证书真实后,立即表态:明天来上班。其他的手续,学校来办。袁霄,现在已成长为通山一中的副校长。黄召德,肖燕,现已成长为通山正科级干部。三是在全体教师中推广学习特级教师魏书生。要求通山一中老师向魏书生学习,提高自己业务能力,锤炼教育教学艺术。我曾准备推行高三任课老师参加高考制度。即要求想上高三任课的老师,参加当年的高考。学校替他们报名,所任教的学科必须考80分以上(100分制),才有资格上高三任教。
通山一中,一个令通山人震撼的名字。通山一中,一所令通山学子神往的校园。通山一中,一处令我崇拜的殿堂!衷心祝愿通山一中永远年轻,永远辉煌!
作者简介
宋骄阳,湖北通山县人,1966年出生,1984年参加工作,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2004.04--2006.03任通山一中校长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