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在湖北九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一场系统性生态修复行动正重塑野生动物家园。通过科学规划与多元实践,这里的动物栖息地焕发新活力,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样本。
驱车穿行九宫山保护区,在去往金家田管理站的公路两侧,三层立体植被构成的“树冠廊道”尤为醒目。保护区补植枫香、青冈等高大乔木,为松鼠、斑鸠等动物搭建“空中走廊”,动物穿越频次提升40%,基因交流显著增强。在宝石河流域,20米宽的芦苇、菖蒲植被缓冲带串联碎片化森林,石蛙、水蛇等两栖动物迁徙自由恢复,种群密度增长25%。 曾因采矿裸露的富家山、彭家洞山体,经50余亩矿坑地形重塑和本土植物种植,形成草本—灌木—乔木演替群落,野兔、刺猬等小型哺乳动物重返定居。石龙沟片区的多层次植被群落则为白鹇、小麂提供“立体公寓”,鸟类种类增加12种,红椿等珍稀植物最大胸径达66.9厘米,彰显生态韧性。
2025年,在彭家洞及西隅岭发现近200株国家一级保护植物《南方红豆杉》,适生区面积达1991.33公顷,为湖北省内最大群落;石龙沟与金家田片区还发现近千株珍稀独蒜兰,极大丰富了保护区珍稀植物数据库。 保护区与省内高校科研团队运用智能监测网络,通过50台红外相机精准掌握白鹇繁殖巢区分布,结合卫星追踪、声纹识别技术实时记录物种动态。今年,云中湖经清淤工程后,水质透明度从0.8米提升至1.5米,鱼类产卵量增长30%。针对九宫山特有物种“东方细辛(九宫山细辛)”,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团队正开展全基因组测序和野外回归研究,以破解其濒危机制。
保护区创新“社区共管+防控”体系,118名村民转岗为生态护林员,佩戴智能设备同步开展防火巡查与动植物监测。护林员化身“四员”——资源守护员、林情信息员、政策宣传员、案件助理员,筑牢一线防线。 科普教育同步深入。开办“对话自然”栏目制作短视频32条,举办村民屋场连心会15场;自然科普馆二期、珍稀植物园及青少年科普营地吸引公众参与生态观测,年受益超3000人次。 从矿坑复绿到物种回归,从科技监测到全民守护,九宫山以“把动物当家人”的初心,织密生态保护网,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“山区样本”。
(通讯员 张凯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