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故事!
“咸宁好人”邓智慧:纵身一跃救人 春风化雨育才
邓智慧,女,共青团员,通山县新时代高中音乐兼心理健康教师。她以身为舟,以心为渡,以爱作揖,在长江边奋勇救起一名轻生男子。讲台上教书育人,讲台下行善救人,她的英勇救人事迹先后被《人民日报》《湖北日报》《楚天都市报》等40多家国家级、省级主流媒体报道,获评通山县“新时代好教师”荣誉称号。
以身为舟,她是一抹勇敢的亮色
3月7日,邓智慧老师与同事谭品腾老师受学校委派前往武汉招聘新教师。当他们步行经过武昌黄花矶江滩时,无意间发现一名年轻男子站在江边浅水中,身体僵硬,一动不动。
随着男子越来越深入到江水中,江水已经淹到他的腰部,他试图躺下身子。看到男子的情况危急,邓智慧不顾个人安危,迅速判断险情并果断行动。她一路从江边的露台冲下护坡,脱下厚重的外裤外套,仅穿着单薄的保暖内衣就冲入冰冷的江水里。
邓智慧一边用手势暗示岸边同事报警,一边慢慢地靠近男子轻声和他搭话。但对方毫无反应,始终不愿意回头。水已经渐渐淹到她的大腿根部,让不会游泳的她感到了一丝害怕,但她丝毫没有退缩,还是一步步向男子靠近,以非凡勇气与无私大爱战胜对危险的恐惧。
经过几轮的尝试后,邓智慧终于拽住了男子的衣角,成功将男子带上岸。这场救援惊心动魄,不会游泳却敢救人,脱下外衣却裹住陌生人的生命 ——邓智慧的“本能”,正是新时代雷锋精神最鲜活的注解;危急时刻的“我来”,源于职业责任,更源于对生命的敬畏。
以心为渡,她是一束暖心的阳光
作为校内心理健康老师的邓智慧,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救援行动完美融合。她深知,作为一名女性,必须让对方产生责任感,让他觉得身边有人需要帮助,从而放弃轻生的念头。
面对情绪几近崩溃,行为失控的男子,邓智慧用“示弱救助”的心理共情技巧,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同时进行救援:“你不要再往深处走了,姐姐已经拉住你了。如果你再走,我会被你拖下去的。”男子听到这话,有意识地停下了脚步。
邓智慧顺势对男子说:“我要摔倒了,你扶我一下,我们上去好好说,没有什么事情是解决不了的。”男子被她打动,流下了眼泪,开始抽泣。上岸后,她继续和男子聊天,帮他拧干衣角上的水,抚摸他的背,安抚他的情绪,直至武汉长江救援志愿队与警方抵达现场。
“心理健康是更值得社会关注的话题。”邓智慧说,“希望通过这件事,能让更多人关注心理健康,我也会继续学习心理学知识,帮助更多学生。”无论是在救人事件中,还是在校园里,邓智慧老师仿佛是一缕阳光,用她的温暖照进人们的心灵深处,驱散阴霾。
以爱作揖,她是一面鲜艳的旗帜
邓智慧从小家庭、学校、社会就常以见义勇为的事例来教育她,使她认为自己应当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,尽其所能地去帮助他们,当日偶然的义举实则是多年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浸润下的必然。
作为一名“95”后的青年女教师,邓智慧纵身跃入江水救人的举动,无疑是一堂最生动、最具感染力的德育课。她用实际行动,向她的学生们,也向全社会传递了勇敢、担当、关爱他人等宝贵品质。
邓智慧在成功救助他人后,选择低调离场,对自己的英勇行为只字不提。面对社会的广泛称赞,她却认为:“这是一次社会正能量的传承,谭品腾老师冷静报警、武汉长江救援志愿队及时赶到,这次义举的成功是大家努力互补的结果,社会需要这种互补。”
当长江波涛归于平静,邓智慧老师已回归正常教学生活。这个自认“平凡”的“95”后女教师,用专业素养与责任担当完成了一次生命托举。正如她所说的:“我们未必能做惊天动地的事,但伸手可及的善意,或许就能点亮他人的希望。”
“咸宁好人”熊细元:三尺病榻写春秋 二十余载践至亲
在通山县大畈镇西泉村,有一位平凡朴实的农村妇女熊细元。从2002年起,她便贴身照顾着先天瘫痪生活不能自理的侄儿。23年,她用无微不至地照顾诠释着“婶娘”二字的内涵;23年,她用不离不弃的守候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。
无怨无悔,弱肩扛起千斤担
1982年12月,熊细元在邻居家接生出先天瘫痪的侄儿吴金木。吴金木从小瘫痪在床,后父亲不幸离世、母亲改嫁。虽然熊细元自己家里也不富裕,但夫妻二人商量后还是在金木20岁那年毅然接回了骨瘦如柴的他。
熊细元自己也养育了两个儿子,一个女儿,再加上这个瘫痪的侄儿,经常是忙完田里,忙地里;忙完地里,忙家里;喂完儿女,喂鸡鸭;洗完锅碗,洗衣裳,常常是一夜忙到天亮。
寒来暑往,熊细元就像一个陀螺,不停地旋转,然而从她的脸上,却看不到愁苦的模样。“我刚结婚的时候,是一个大家庭,现在还是一个大家庭!”这是她经常挂在嘴边的话。
春风化雨,善行润泽邻里情
近些年,随着年龄增长,熊细元的身体大不如前,行动也不方便。丈夫病逝后,儿女要接她进城住,她都拒绝了,只因“金木离不得人”。
当吴金木生母晚年孤苦时,熊细元更是不计前嫌为其养老送终。这份超越血缘的孝义,让瘫痪者尊严犹存,令乡邻见贤思齐。
熊细元就是个平凡的家庭妇女,大半辈子赡养公公、婆婆,抚养孩子、侄儿,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重担,以实际行动诠释人间真爱。
在她感召下,西泉村涌现一批孝老爱亲模范。村民们自发接力照料,受助者反哺报恩情。
生生不息,家风化雨传薪火
“只要还有口气,就要护他周全。”23载春秋,8000多个日夜,对于大多数人而言,或许只是生命长河中一段悠长的旅程,但对于熊细元来说,这是一段用爱与责任铸就的传奇。
四世同堂围炉时,轮椅上的吴金木总被欢声笑语环绕,皱纹里漾开的笑意,恰似冬日暖阳融化冰雪。如今,熊细元大儿子驻守老宅侍奉双亲,孙辈推轮椅踏春光,儿媳年节必置新衣。
从青丝到白发,从“婶娘”到“亲娘”,这段超越血缘的守护,不仅续写着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”的千年家训,更在乡村振兴路上播撒着孝老爱亲的精神火种。当春风又绿西泉村,那盏长明不熄的灯火,依然在讲述中国式亲情的动人诗篇。
素材来源 | 通山文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