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 月 23 日凌晨,一场暴雪突袭湖北九宫山国家级风景区。短短一夜,积雪厚度突破半米,狂风裹挟着雪片,如利刃般割面,盘山公路行车艰难。 就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,景区应急救援中队的陈敬佳和张小木,两位无畏的生命守护者,奋战 14 小时,在零下 10 摄氏度的暴雪中,成功拖出 8 辆受困车辆,解救 18 名游客,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救援之歌。 凌晨 3 时,当这对仅有两人的应急小队艰难推开门时,他们的制服已冻成冰甲,手指僵硬得连茶杯都握不住。而他们的救援行动,早在清晨 9 时 15 分就已拉开帷幕。 当时,值班室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,急促的求救声传来:“通往铜古包路段有车辆打滑,两人被困!” 陈敬佳迅速抓起铁锹和牵引绳,张小木则将最后两片暖贴塞进急救包,二人毫不犹豫地冲进了漫天风雪之中。 在盘山公路第三弯道处,一辆黑色轿车右前轮悬空,卡在沟渠边缘,车身在狂风中摇摇欲坠。 车内,一对年轻夫妻紧紧相拥,丈夫的手已冻得青白。“拴绳子!拖车尾!” 陈敬佳一边指挥,一边将拇指粗的尼龙绳牢牢绕在应急车辆上。张小木则匍匐着爬向车底,铁锹与冰层碰撞的声音,在呼啸的风声中格外清晰。 随后赶来支援的三名景区管理科干部也加入拉拽队伍,众人齐心协力,喊着响亮的号子。绳索在雪地上犁出深深的沟壑,经过半小时的艰苦努力,被困车辆终于被拖回安全路面。 “车头对面就是悬崖……” 脱困的丈夫声音颤抖,心有余悸。妻子则满含感激,颤抖着抓住救援队员的胳膊,泪水在睫毛上瞬间凝成冰珠。 然而,救援队员们来不及片刻喘息,对讲机里又传来紧急呼叫:“中港下山路上有三名女大学生的车子抛锚!” 陈敬佳和张小木立刻转身,再次扎进风雪肆虐的山谷。 此时,积雪已深至大腿,手电筒的光线在风雪中仅能照亮前方两米的混沌。陈敬佳每隔十秒吹响一次哨声,张小木的呼喊声在风雪中逐渐变得沙哑。 经过一个小时的艰难搜寻,一处裸露的岩石旁传来微弱回应。三名女大学生正冒着大雪,艰难地向前挪动,她们的羽绒服已冻成硬壳,嘴唇泛紫。 张小木用救生绳拉着她们,一字排开,叮嘱道:“踩着我的脚印走!” 几人结成“人链”,在齐腰深的雪中艰难挪移一个多小时,终于抵达山顶安全地带。 下午 1 时,上铜鼓包的路段再次告急。三辆私家车在陡坡上连环打滑,排成了长龙。面对没有除雪车、没有机械拖绳的困境,陈敬佳和张小木没有丝毫退缩,仅凭双手筑起守护生命的防线。 “一二三,推!” 陈敬佳弓身抵住一辆 SUV 车尾,钉靴在冰面上不断打滑,棉裤瞬间被雪水浸透。张小木则跪在车轮前,铁锹与冰碴碰撞,迸出点点火星。 经过三次奋力发力,在众人齐声呐喊中,车辆终于嘶吼着爬过陡坡,稳稳停在坡顶。 夜幕降临,当最后一批受困车辆成功脱险时,张小木的右手因持续握锹肿得像馒头,陈敬佳的靴筒里也灌满了冰水。 直到 24 日凌晨 3 时,两人确认最后一名受困者脱离危险,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救援站。救援站里,陈敬佳用冻僵的手指剥开食堂送来的煮鸡蛋,又泡了两杯方便面。张小木则对着火炉烘烤已结成冰板的袜子。 桌上,一张歪扭的字条写着:“你是我们的救命恩人,谢谢。” 九管会景区管理科科长唐劲松站在窗前,望着渐歇的飞雪感慨道:“他们用血肉之躯,为游客劈出了一条生路。” 晨曦初露,盘山公路上的车辙与脚印已被新雪掩埋。唯有值班室内那截磨出毛边的尼龙绳,仍静静悬挂在墙上。仿佛在诉说着这两位平凡英雄的不凡故事,那是属于风雪夜归人的奖章。 (通讯员 张凯) |